早前有幸受Google邀請,參加了他們跟香港大學合辦的「Understand Digital Marketing & Analytics in a Day」講座,跟聽眾分享一下我在香港做過的一些案例,讓大家對如何活用網絡行銷及資料分析有更深入的了解。於講座上我分享了一個香港其中一個旅遊點為例子,為大家解構如何活用網絡廣告收費模式去讓行銷最大化。
網絡常見的廣告收費模式主要為CPC(Cost-per-click)CPM(Cost-per-impression/mille),前者是以每個點擊率去計算收費,而後者則是按廣告條每顯示1000次的費用去收費。而今次我們為客戶選擇了用CPA(Cost-Per-Acquisition),計費方式為廣告投放「實際」效果才收費。但甚麼是實際效果呢?以今次的例子為例,如果客人經廣告再去消費的話,那當然是一個實際效果,但如果他們經由廣告看到開放時間、門票價格等可能引導消費的實用資訊,那亦會計算一個CPA。相對於較為泛用的CPC及CPM,它們主要是用來增加網站流量,每次收費就只有一次效益。而CPA主要是提升轉換率,一次收費後可以帶來永續性的收益,而品牌亦可以最大化廣告效益。
當然,不是每一個品牌都適合用CPA去投放廣告,大家應針對廣告的目標去作不同的選擇。例如想提升品牌形象,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自己的品牌,那CPM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如果希望提活動升互動率的話,CPC就可以讓你收到更好的效益。而希望可以藉着廣告去達至實際消費效果的話,那麼CPA就應該可以幫得到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