誠如前文所說,未來的網紅趨勢,會開始由炙手可熱的關鍵意見領袖(Key Opinion Leader,KOL)漸漸傾向微型意見領袖(Micro-influencer)。但無可否認,KOL仍是大眾追捧和期盼的對象。
早前有個調查訪問了數百位小朋友,近四成受訪者表示渴望成為KOL,希望更多人認識自己、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華,就像ben sir、達哥這樣。或者不少人更會認為,成為KOL的好處,是輕易得到品牌的贊助,包括金錢上和產品上,形成名利雙收的效果。
然而,在KOL風光背後,其代價往往是需要更小心處理個人言行和道德行為,始終他們就像半個公眾人物般,只要稍有不慎,便足以隨時在這個網絡營鎖新時代中製造出「關公災難」。因為在社交媒體盛行後,網絡上所有各個小眾能迅速團結起來,於某個熱話上集中討論,化成巨大的力量。
例如最近一對本地著名的KOL夫妻宣布離婚,結束十年長跑,在眾人還有談論非常可惜之際,已有不少「連登」網民極速起底,發現原來故事背後還涉及第三者,讓事情變得更加一發不可收拾,出軌的一方被迫刪掉自己的Facebook帳號,暫時結束她的KOL身分。
又例如年前一位「日本通」的香港KOL於日本居酒屋的失禮行為,被老闆放到網上公審,其後迅速發酵,被香港網民炮轟他是「香港人之恥」,即使後來他見事態嚴重,後來親自到店內道歉,才勉強平息事件,但這件事已對他的形象造成重大衝擊。
事實上,要成為令人一直心悅誠服的KOL,在日常處事和於網絡游走時,必需同時看重道德、法理和人情三方面,在三者間取得平衡才可,畢竟在如今賣家主導的市場環境下,網民的媒體互動往往扮演關鍵的作用。成也網絡,敗也網絡。
KOL必須以更高的審查標準應付平時的一言一行,而如果真的觸發了災難,切勿怠慢及以硬碰硬,需及時交代事件及表現出「人情」的一面,化危為機。當然,更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學習,避免下次「關公」的到來,這樣才能紮實地以KOL身分發光發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