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前有幸受Google邀请,参加了他们跟香港大学合办的「Understand Digital Marketing & Analytics in a Day」讲座,跟听众分享一下我在香港做过的一些案例,让大家对如何活用网络营销及资料分析有更深入的了解。 于讲座上我分享了一个香港其中一个旅游点为例子,为大家解构如何活用网络广告收费模式去让营销最大化。
网络常见的广告收费模式主要为CPC(Cost-per-click)CPM(Cost-per-impression/mille),前者是以每个点击率去计算收费,而后者则是按广告条每显示1000次的费用去收费。 而今次我们为客户选择了用CPA(Cost-Per-Acquisition),计费方式为广告投放「实际」效果才收费。 但甚么是实际效果呢? 以今次的例子为例,如果客人经广告再去消费的话,那当然是一个实际效果,但如果他们经由广告看到开放时间、门票价格等可能引导消费的实用信息,那亦会计算一个CPA。 相对于较为泛用的CPC及CPM,它们主要是用来增加网站流量,每次收费就只有一次效益。 而CPA主要是提升转换率,一次收费后可以带来永续性的收益,而品牌亦可以最大化广告效益。
当然,不是每一个品牌都适合用CPA去投放广告,大家应针对广告的目标去作不同的选择。 例如想提升品牌形象,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自己的品牌,那CPM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 如果希望提活动升互动率的话,CPC就可以让你收到更好的效益。 而希望可以借着广告去达至实际消费效果的话,那么CPA就应该可以帮得到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