储值支付工具(SVF)牌照审批酝酿多时,金管局终在八月底批出第一批共5个储值支付工具的牌照,包括阿里巴巴支付宝钱包、微信支付、Tap&Go拍住赏、TNG电子钱包及八达通好易畀。 有人望穿秋水,不过大部分香港人都对储值支付认识不深,以致普及程度远不及邻近地区。 比如在淘宝阿里巴巴的诞生地、被誉为「最大移动支付之城」中国杭州,最近就有一位德国人体验到出门不带现金的方便。
这位德国人阿福是微博红人,他8月到杭州游玩时,实测「最大移动支付之城」的威力,全程只使用手机和护照:早上用支付宝乘坐公车,到达目的地后,购物、吃饭点餐用扫二维码(QR Code)方式支付费用。 一天结束后,阿福说:「我去过全世界30多个国家,没有一个城市能像杭州这样便利。 即使是路边普通的烧饼摊,都能完成移动支付“。
试想一下,出门只带手机便能支付衣食住行所有消费账项如此方便,对事事讲求效率的香港人应有一定吸引力,但事实却相反,香港人用储值支付工具动力似乎较低。 要用储值支付工具,首要将账户增值,不过现时大部份储值支付工具增值都不能做到即日过数,而且储值金额设上限,令用家觉得麻烦而却步。 其次是普及程度的问题,在外国人阿福的案例中,吃路边普通的烧饼摊都可用储值支付,但反观香港,连乘坐小巴、的士等公共交通工具都非全部可用。 另外,有储值工具主打不能用信用卡支付的小商户,不过宣传不足,优惠又不多,令消费者使用该新科技的动力低。 再来是用家对任何新产品的首次体验,很大程度决定他日后会否继续使用,早前有朋友见某个储值支付工具与便利店合作推出优惠,就下载一试,结果在付款时电话App画面出现问题,加上职员不熟悉运作,等了又等,还不如用已推出非接触式(payWave)的信用卡一「嘟」方便。
虽然目前香港仍以现金支付为主,不过创新支付是全球大势所趋,香港在这方面也要急起直追:解决最基本的技术问题,多从用家体验角度出发,最终才会被消费者接受和普及化。